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简报:第六十期

发布时间: 2017-07-19 信息来源: 字体:[ ]

  编者按:民情日记讲述着“走帮服”的故事,记载了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躬身群众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悟。“脱贫致富的思索、治污排污的困惑、服务群众的思考、矛盾纠纷的调和……”翻开一篇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民情日记,循着党员干部大走访的足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体现党群干群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凝结着广大走帮服干部对工作的思考、对群众的牵挂。这些民情日记就像洒落在“走帮服”之路上的一颗颗小露珠,虽然朴实无华,却折射出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现采撷几篇,以供交流,让大家领略“走帮服”之路上不一样的感悟。


守望土地

市金融办 张剑桥

  今天是第四次来到家庙桥村开展“走帮服”活动,也是完成走访农户任务的最后一天。村委会的冯根林副主任早已在办公室等我,没有过多的客套和寒暄,他就从车棚里推出那辆七成新的“铃本王”摩托车,带上我,开始了一天的走访。

  初夏时节,摩托车行驶在田间的水泥路上,放眼望及处随风成浪的麦穗已渐泛黄,空气中能闻出麦子成熟前特有的青香,农忙收获的日子快到了。

  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财富,也是农民安生立命的根本。历年来,土地一直被视为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予农村土地极大的重视,从稳定土地二轮承包,推动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离,尝试集体土地股份制,到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就如何增强农业发展活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土地更多从资源向资产转变,采取了许多有益的措施。从前几次的走访中,我体会到当地村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但仍然有很多困惑和无奈,让土地越发成为农村上下一个沉重话题,这让我对今天的走访给予土地更多的关注。

  今后的土地谁来种!这是今天走访中为数不少的村民发自内心的感叹。16组村民沈十银就是典型,见到他时已近中午,正在自家麦田里收拾杂草,打过招呼后我们就在路边聊了起来。沈十银今年70虚岁,老伴李八英69岁,儿子一家在掘港县城上班,平时很少回家,老两口在乡下除种12亩地外,还养着几十头猪,农闲时还外出干木匠。当我问,种这么多地怎么忙得过来,老沈笑笑说:“只要还弄得动,就不能让地荒了,但以后就不知道了,反正我儿子已不会种地了。”对于老沈,种好地早已不是为了度日,几十年与土地相伴的感情,他怎能看得下自家田里到处都是杂草呢?冯副主任对我报出的一串数字,让我感到问题既现实又紧迫。在家庙桥村,42%的人口是60岁以上,9%的人口是18岁以下,我知道如东县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但具体到一个村,因青壮年外出就业、就学,人口呈净流出,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当前在家种地的村民主要集中在65-75岁,十年后谁来种地,将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

  “我的土地有人承包吗?”这是17组村民陶勇回答我“平时有什么困难”时提出的问题。这位71岁、曾经参加过援越抗美自卫战的老党员,和我交谈时仍然保持着军人豪爽的风格。他家的二层小楼很别致,收拾得也很干净。老陶告诉我,房子是在外工作的儿子回来建的,自己每月也有3000元的退休金,生活本无忧,但最近这两年身体一直不好,年初还动了个小手术,家里的6、7亩地主要靠老伴操劳,现已力不从心,土地就在自家门前,荒了不行,最好还是承包给大户。走访中有这样要求的村民还不少,冯副主任讲,村里也一直在动脑筋,但土地分散,路沟渠不配套,很难找到大户来承包。几次走访下来,我也感到家庙桥村的居民点布局确实零乱,几乎每家都是独门独院,既不成片,也不连线,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没有邻扰、就近耕种的生活生产习惯,但生活条件提高后,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就明显跟不上这种散乱的布局。到现在我还记得,多年前时任国土厅厅长夏鸣的理论,“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规划,而当前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入所造成的过程性浪费。”看来,要解决谁来承包土地的问题,还需要从源头着手,优化农村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与环境保护,形成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格局。

  “当前规模耕种还缺少政策支持。”15组村民刘克海,曾经的种粮大户向我讲述了他的困难。前几年承包了周边近百亩土地,夏秋收获季节,气候阴晴不定,需要大型烘干设备,但费用较大,个人难于承受一直没买成,去年就因收粮后连续阴雨,亏了不少钱,今年已不敢再承包了。农民创业往往受到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制约,现有的政策也可能覆盖不到像刘克海一样,耕种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信息渠道窄、资本实力弱的创业起步者,但他们就生活在农村,他们成功的创业经验会成为村民致富效仿的榜样。因此,如何支持有志农民,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去支持农民创业,如何像支持初创工业企业一样支持新型农业种植模式,是我们更多应该考虑的。

  下午带着走访问题回到村部,与家庙桥村党支部陈粲书记一起交流。陈书记从县交通局到村任第一书记时间不长,对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已十分清楚,和他的交谈中,我更多听到了他的创业梦,从筹划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统筹路沟渠配套、推动土地集中连片,到引进多元市场主体、实行连耕连种、提高土地产出和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围绕土地做文章的规划呼之欲出。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强烈的创业激情和为民情怀,也把我深深打动,激发了为之做点什么的想法。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发家致富的希望;土地承载的不仅是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轮回,还有更多对幸福家庭、美丽乡村的向往与追求。今天的走访,我看到了农民对土地的坚守和期盼,更看到了基层干部长年扎根农村、迫切希望改变面貌的决心与理想,对于在市级机关工作的我们,农业的短板、农村的矛盾和农民的问题,就是我们走访、帮助、服务的重点,只要我们思想扎根农村、政策着眼农村、工作对接农村,努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一个个问题解决起,我们对土地的坚守终能成为破解难题的源动力。

 

  这里的居民没有过高的奢求,即使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仍然生活的非常乐观和满足。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我们能为这些可爱的人们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崇川区任港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峰

  家住8号楼102室的陈洁兰阿姨,50多平方的房子,在一楼,由于她家在整个小区的地势最低,每到雨季,水在她家墙面留下了七八十公分的痕迹。据她说,每次淹水,家里的床、橱等一些家具都受损,换一套至少要花2000多元,这对于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的家庭来说压力是巨大的。而且她儿子无业,刚离婚,还要带一个4岁的孙子,一家三口的收入目前全依赖于她的退休工资,加上阿姨体弱多病,每年药费也要花不少钱。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极力地劝慰阿姨,可一时还想不出很好的解决办法。

  随后,我们来到隔壁的101室朱兰英家,76岁的朱阿姨和52岁的儿子同住46平方的房子,家里的年收入有4万元左右,可这母子俩一直多病。朱阿姨的血糖特别高,一天打四次胰岛素针、血糖值还有20多,简直高得惊人,光她一个月就要花掉差不多的退休工资。

   从居民家中出来,我问朱理事长,这样的困难户,政府和社区也有帮扶的吧?老朱告诉我,只能在逢年过节等重大节日给予有限的物质关怀,按理她们还享受不到政府制度性的政策。我和老朱说,类似这样的对象,我们要想个办法,动员社会力量多方面给予帮助,最好有定期的结对帮扶,在关键的时候送上温暖。

  在入户的同时,老朱带我在小区转转,一抬头,几棵高大的树木映入眼帘,有的有六层楼高了。旁边也有几个居民在和老朱交流,能否把这些树木修理修理,太高了影响通风,落叶也容易堵塞下水道。我当时就和区建设局的同志联系,提出群众的这个诉求,局里的同志非常热情,告诉我周一上班就安排区养护公司的人过来实地查看,具体安排作业计划。周围几个居民听我说的这个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可我告诉他们,树木修剪要大部分居民同意才行,有一定的程序,到时候也需要大家配合才能行。

  走着走着,来到靠钟秀路的一块空地旁边,有100多平米,上面有些杂草,周边停满了车。老朱问我,这里能不能放些户外健身器材,小区里老年人多,喜欢运动运动。修钟秀西路的时候,把原有的健身设施都破坏了,居民要求重建健身场地的呼声很高。我当即拿起电话,和街道分管体育的小朱主任联系,今年向区里报的时候这个地方要报上去。随后又和区体育总会的同志联系,并把现场的情况拍成照片通过微信发过去。

  节制闸新村是一个老小区,钟秀西路新建后横贯而过,一分为二,一南一北。由于是老小区,房屋面积较小,设施老旧,配套不足,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居多,也有一部分的暂住人口。走访期间,我经常会问问居民朋友,大家生活在这里总的感觉怎么样,对政府对社会有点什么牢骚,大多数居民的回答让我陷入沉思,这里的居民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满足的。有句话叫知足常乐,他们没有过高的奢求,但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一位老支书的为民情怀

市总工会 王海兵

  在如皋“走帮服”过程中,碰到一个平凡的老人,他给我第一印象是一位热情、开朗、健谈的老人,随着走访的深入,他更令我肃然起敬。

  老人名叫高学礼,今年78岁,退休前担任了20多年的村党总支书记,是村民们眼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也是一位有故事的老支书。

  20多年前,点子多、观点新、脑子活的高学礼担任村办企业中纺公司的董事长。他将改革政策熟烂于心,带着一帮子村民,在艰苦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到处学技术、找销路,特别是到上海的纺织大学研发新技术。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办起了一个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村办企业。那几年,企业的产生的效益让全体村民受益,每年每家每户应上缴的税费全部由村办企业代缴,这项“壮举”让村子成了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明星村。

  在高学礼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同事、徒弟们凭着在高学礼身边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纷纷自主创业,成功的办起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大都从事感光胶、镍网等产品的生产销售,现在产品销售也从如皋辐射到全国各地。他们通过成功创办企业,实现自身致富的同时,也帮助周边很多村民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帮助一批村民脱贫致富。他们十分感激高学礼当初的帮助,逢年过节有的常常送来钱、物,高学礼都婉言谢绝。

  退休后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他不停步。退休后的高学礼本应享天伦之乐、儿孙之福。然而,他不仅没有心安理得的去享受悠闲的生活,反而每天都在为村里的群众忙碌着。为了帮助村民提高收入,他当起生猪经纪人和法制义务宣传员,引导养殖户提高猪的品质,加强检验检疫;当起村里联络员,帮助“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积极为村民事务、为村集体经济建言献策。

  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走帮服”活动,老支书连声说好,热心为我们介绍村里的情况,从村里经济的发展状况到村里道路的建设情况,从每一个困难户的情况到大多数村民的所想所盼,他如数家珍。他开心地表示,将继续发挥余热,努力在“走帮服”活动中积极发挥一个老村党总支书记的作用。

  “我所做的,只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老支书这句简单的话语,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党员、基层村干部的公仆意识、为民情怀!作为一名机关干部,通过与高学礼的接触交流,我深受教育、深有体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努力学习他身上的闪光点,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将心比心  方得民心

市委组织部   王卫华

  导语:如何在“走帮服”走得进老百姓的家门?如何走进老百姓的心窝?如何让老百姓从内心认可、真正的得到理解和支持?这是我在开展“走帮服”活动初期就有的思考,作为市委组织部一名挂职干部,我的身份既是秦灶街道副书记、秦北村第一书记,同时也是部里“走帮服”活动的联络员,如何协调好这些身份和角色,如何破解心中的疑惑,我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用心去听赢得好感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了把我所联系的40户走到位,把真实情况弄上来,我从一开始就对所有的农户家庭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归类,列出重点户,第一个主动联系了家住林荫水岸的张大妈。她有两个儿子,本人已经拆迁安置,身体也不错,可以说是吃穿不愁。走访过程中,她一个劲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谢谢你们来问寒问暖,你们真不错!”当我提出让她带我走走时,她爽快地答应了,带着我到3组挨家挨户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每到一家人门口, 她总是打前阵,开门见山介绍来意,也因为大家跟她都很熟,许多老百姓都主动围过来,介绍情况。有的反映任大妈患有尿毒症,今年又住院了,村里要多关心;有的反映秦大叔检查出肺漏气,并且中过风,组织上要多关心……我都一一记录下来。那一刻让我明白:只要你用心听,老百姓就愿意跟你说出心里话,真心地感谢他们,和他们交谈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

  用心去做事赢得信任

  我陪韩强处长去顾美华家走访过程中,秦北村19组组长朱美华赶过来急匆匆告诉我们,她们19、20组老百姓在物流园地块里面长了点油菜籽,眼看就要收割了,但工程队要进去作业,打算把将近25亩左右的油菜铲掉。我们随即赶到现场,第一时间了解情况,问清了施工主体。我首先联系了港闸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成部长,向她汇报了相关情况。她二话没说,立马帮助我联系了副区长徐斌,徐区长获得情况后,表示理解,并且当场答应让老百姓收好后进场,绝不做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我们又跟市北新城和街道作了沟通,最终答应给我们五天的时间来处理,也正是这宝贵的五天,挽救了这些油菜,25亩,每亩打400斤菜籽,就是1万斤。现在朱美华组长遇到我们就说,太感谢你了,我们19组、20组老百姓让我代表他们谢谢你们!那一刻让我明白:干工作要从老百姓实际感受出发,把好事要办好,急事要急办,要办到老百姓心坎上去,这样老百姓才会支持你、信任你。

  用心去联络暖得人心

  “走帮服”关键要走起来,并且要对重点户长期结对,走亲戚。一个周五中午,我利用去秦灶街道开会的机会,抽空到联系户家看看。9组朱美华家,我前些日子去过,知道她们家内部有点小矛盾,所以也多留意了些,那天中午我走进她家,看到她在包馄饨,就打趣说,“日子过得不错,包馄饨吃呀!”朱美华却连忙说:“王书记,不是的,我下周一要去人民医院做手术,是胆结石,村里刘建兰书记帮助联系的人民医院邵主任。你懂的,我们家没人弄,我舍不得小孙女,我住院期间,让孩子能吃点荤。”我连忙说:“医院那边有啥需要的,你跟我说,我可以帮助你协调协调。”她含着泪说谢谢。看到她生病了还在操持这个家,真心不容易,想到岳母这几天正好也在人民医院住院,妻子又忙老的又忙小的,鼻子不由一酸……周一,我到医院看望岳母时,看到朱美华已经住在走廊过道的床上,悄悄的跟邵主任和护士长沟通,力争她能早点安排手术。后来一切还算顺利,看到她慢慢好起来,真心为她高兴。在周末,我去村里看看的时候,看到她还在帮助耕种,但是刀口还没有长好,真是一家不知一家苦,老百姓真心不容易。我们“走帮服”最需要帮助的就是这些家庭。

  后记:“走帮服”活动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第一轮走访也快结束,秦灶街道通过三方商谈已经化解了不少问题,就拿秦北村来说,如秦北5组、14组因项目征地未安置,通过“走帮服”得到了安置;8组王洁云申请到基本照护险,人开始有意识,正慢慢苏醒;22组胡美兰家因病致贫得到社会好心人张女士长期结对帮助;村里6名困难家庭学生得到通中爱心天使基金帮助……,接下来,需要我们以钉钉子精神,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分类逐条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和期限,确保“走帮服”走得勤、帮得准,服务好,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